手机又见“天价话费”

前不久一则热门新闻中蔡女士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游玩期间不慎将手机遗失,回国后,蔡女士前往营业厅补办电话卡,被告知遗失的手机已经欠费23万多元,报道一出天价话费又一度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热门讨论的话题。
“贵”“天价”是我们一般百姓对国际话费的第一印象,打开国内三大运营商的网站介绍,我们不难发现国内运营商基本都已和两百多个国家及地区的近600家运营商开通了语音/短信国际漫游业务,那么在与他国运营商合作的背后,为何国际话费久久下不来?

长途电话费的前世今生
先从长途电话的前世今生开始了解,最开始各个本地交换站的链路是由本地交换站收取费用的但是交换站之间的链路,由于没有任何终端用户,所以无人付费。电话公司必须通过收取额外的长途费用来收回铺设和维护这些链路的成本,而每个用户根据自己拨打长途电话的时间,也就是“占用”这些链路的时间来付费。这就是长途电话费的最初由来。

而现在的国际长途费用,几年前国际打中国一分钟几美分几十美分,而中国打国际号码每分钟要几十块人民币的问题主要问题在于美国占据了重要的先发优势,全球的电话网和因特网都是以美国为核心,中国的电话或者网络要接入北美、中美洲南美洲(甚至最早时候接入欧洲澳洲)都是要中方通过海底光缆连接到国际端口局,由国际端口局中继到其他国家。除了上述的转接互联费用以外,还要为光缆铺设、机房接入等等项目付费以及以SIM(及其对应的ICCID,MDN)为载体的用户唯一识别号码SIM卡的制卡和管理,也还在运营商手里。而这些费用最终都会转嫁到用户身上。

如今固定资产投资的成本早已收回,并且美国接入费用逐年降低,所以12年下旬时国内某些运营商已经将国际漫游资费下调,平均降幅甚至约达到52.35%,比如印尼拨回大陆的资费由29.99元/分钟降至2.99元/分钟,美国AT&T拨回中国大陆资费由4.99元/分钟下调至0.99元/分钟。
以中国移动为例,国际漫游根据“拨回中国大陆和漫游地被叫”定价划分的三档区资费,业内称为“1元、2元、3元”档,即2项资费均不高于1元/分钟为1元档,高于1元但不高于2元/分钟为2元档,高于2元但不高于3元/分钟为3元档。如,客户漫游至香港拨大陆和被叫两项资费均为0、99元/分钟,因此香港属于1元区,但仍旧让不少人感到国际漫游费依然高昂的让人苦不堪言,直呼“用不起”。那么放眼世界,国外的移动电话资费处于何种状况呢?

据美国科技网站TechHive发表题为“美国智能手机费用并非全球最高”的文章,对世界主要国家的手机价格和费用进行了全面对比。
众所周知美国的人力成本很高,而且相对分散的居住在了相当于两倍以上于中国的地理环境以及美国的通信网络仍旧主要由爱立信,阿朗,等公司建设,这些公司在全球其他市场都受到了华为和中兴的份额挤压,美国政府对于以华为中兴为首的中国通信设备供应商的禁令至今尚未松动,这也从某种程度上,使美国的通信成本居高不下。
美国高端智能手机的平均费用每年超过1260美元,也就是每个月105美元左右,其中包括了语音、数据流量和短信的包月套餐。有人由此认为,美国智能手机用户的费用是全球最高的。但普华永道美国无线服务咨询部门负责人丹尼尔·海斯(Daniel Hays)表示:“绝不是这样的。美国手机用户的费用并不比其他重要市场高。”如果将各种费用加在一起,美国智能手机用户的费用几乎与日本或德国相当。

很多用户都认为日本的手机和话费是十分便宜的,但以日本运营商Au Kddi为例,用户在购买合约机时必须一次性付清,否则,就不能享受补贴。此外,日本的运营商通常并不提供不限量语音通话和短信套餐,而是仅限同一运营商的用户。如果用户跨网联系朋友,每30秒钟的语音通话费用为0.21美元,每条短信的费用为0.03美元,虽然看似不高,但累积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为何电话费不能包月?
如今由于带宽非常的充足和便宜,再加上QoS技术的成熟,很多国家的因特网延时和丢包率都已经降低到完全能满足高质量VoIP通信的要求了。此时这些国家语音业务的成本相比于数据业务的成本已经没有任何区别(除了给每个包打一个标签,和初始配置的费用),而且通话质量丝毫不比普通电话差——一个国人知道不多的,但是非常强有力的证据就是“Dingtone”用户不仅可以获得一个当地电话号码,而且拨打国际电话甚至是免费的

在中国电话费不能像网络费用一样包月结算,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为制造的政策壁垒。我国对数据网络的VoIP电话落地特别严格(即像Dingtone 那样通过拨打真实的电话号码),语音网络和数据网络是分离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享受和数据业务一样的不限量、不限距离的通信。
text_with_ipad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